40.5℃高温下 电力抢修人员身负50万伏高压作业
来源:大河报|0 | 2017-08-11 09:18:27

40.5℃高温下 电力抢修人员身负50万伏高压作业

作业完毕,整瓶水当头浇下。

40.5℃高温下 电力抢修人员身负50万伏高压作业

烈日下,地面人员正在协助塔上人员作业。

40.5℃高温下 电力抢修人员身负50万伏高压作业

蓝天之下,线塔高耸,导线有一种五线谱般的简约美,抢修人员爬上线塔变身“云线谱曲人”。

我名叫防风偏绝缘拉索,和伙伴们位于新乡卫辉地区500千伏阳东线一处高达70余米的线塔上,是国内输电线路防风偏的创新技术,在线塔上呈优美的弧状,能给线塔旁的导线戴上“紧箍咒”,让导线在大风等极端恶劣的天气下也能和线塔保持安全距离。

近日,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下文简称国网河南检修公司)的巡线人员,发现我的一个同伴竟然“脱岗”了!这可不得了,一旦我所在的线路发生故障,每小时就会损失90万度电!为了让“空调Wifi西瓜”模式不停歇,电力人员昨日正午顶着40.5℃的高温、人均负重30斤,爬上线塔变身“云线谱曲人”,进行50万伏超高压带电作业,将我的同伴送归原位。

带电作业高危,却可为线路治未病

10日上午,大河报记者随国网河南检修公司的抢修人员赶到新乡卫辉地区500千伏阳东线369号塔处,准备进行消除输电线路缺陷的工作。

带电作业专责陶留海介绍,此次缺陷是发生在500千伏防风偏绝缘拉索身上,在国内属于首次检修,因此本次作业项目也是全国首次开展的此类带电作业项目。操作人员作业将采取“秋千荡入法”进入电场。

带电作业,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输电线,这是高风险工作。此次作业的线路是500千伏的电压等级,等电位电工的身上要有50万伏电压在身,人相当于一个在电场中50万伏的导体。为啥非要冒这个险?

陶留海介绍,500千伏阳东线从山西阳城电厂出发,经太行山脉、越黄河、穿华北平原,在山东东明开关站落地,承担着“西电东送”的重要使命。本次缺陷的发现正值“迎峰度夏”期间,河南地区局部强对流天气频繁,是线路风偏跳闸事故的多发时段,这条线路的负荷约为90万千瓦时,停电1小时就会损失90万度电,将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因此宁愿冒着高温强电场的危险进行带电作业,也决不等到发生故障了再去停电抢修。

40.5℃高温下,身负50万伏高压开展作业

准备工作就绪后已是11时许,测温仪显示户外温度为39.5℃,4名电力抢修人员身着屏蔽服陆续登塔。上塔的4人携带安全带、作业工具和降温冰块等,人均负重在30斤以上。

此次等电位电工是30岁的杨东辉师傅,实施防风偏绝缘拉索复位的是李瑞鹏师傅,另2名抢修人员做辅助工作。

4人爬上距地面45米处后,杨东辉小心地爬上绝缘士字梯,由塔上的3名同事合力,将梯子按照设计好的角度慢慢放离塔体。杨东辉坐在梯子上逐步靠近架设在空中的导线。

蓝天之下,线塔高耸,利落的导线有一种五线谱般的简约美,线上的设备附件如一个个音符融入其中。

此时,太阳炙烤之下,玉米地里温度已达40.5℃,塔下电力人员的蓝色工装被汗水浸透。汗水从记者的额头往下流,时不时会辣到眼睛,皮肤感受到的是火辣辣的疼。

只见杨东辉快速伸出左手向导线抓去,空中传来“啪”的一声响,只听杨东辉喊一声“等电位”后,迅速爬上导线蹲下身来。

陶留海解释,“啪”的一声是手与导线产生的电荷发出的声响,等电位的瞬间最危险,因为导线上的电流几乎全由杨东辉的衣服表面流过。身负50万伏的高压,人此时就相当于在电场中的导体,但由于穿着屏蔽服,相当于人躲在了“金钟罩”内。人体的感应电流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可感水平,所以对人体是无害的。

下塔后,两位作业人员出现中暑征兆

中午12时,杨东辉利用绝缘绳索将防风偏绝缘拉索送至塔身附近,李瑞鹏到达复位点,将防风偏绝缘拉索安装到位。

半个小时后,塔上人员作业完毕,杨东辉退出等电位,和3名同事爬塔下至地面。

李瑞鹏下塔时,赵龙班长便发现他下塔的身形和速度不对劲,赶紧吩咐地面工作人员上前接应:“瑞鹏可能中暑了!赶紧去车里拿冰糕,把车上空调打开!”

地面上的同事赶至塔下,将李瑞鹏搀扶出玉米地。此时全副武装的李师傅汗流浃背,嘴唇乌青,双腿大幅度打颤。同事们上前帮他脱去了密不透风的屏蔽服。

赵龙班长上前询问情况,李瑞鹏缓了一会儿,才小声说:“胸口闷,有些脱力了。”

杨东辉回到地面脱下屏蔽服后,贴身穿的阻燃内衣黏在了身上,已经说不了话。同事们将手中的饮用水泼其身上,为其降温。随后,塔上的高昆鹏和靳航也陆续平安下塔。

见同事们平安下塔,杨东辉缓缓开口告诉记者,本次带电作业的所有人员都是退伍军人,“作业强度太大,不是军人真扛不下来!我们的赵龙班长,兵龄10年,工龄已经24年了”。

赵龙说:“不停电时可能市民们都意识不到我们电工的存在,但我希望市民们感觉不到我们存在,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 (记者 张瞧 文 赵龙翱 摄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