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百心百匠》口碑爆棚 解码传统文化之美
来源: 广州日报|0 | 2017-12-08 09:43:21

王凯  (《国家宝藏》剧照)

柯蓝学习制作夏布工艺。 (《百心百匠》剧照)

近日,荧屏文化类节目再掀热潮,央视新开播的《国家宝藏》和湖南卫视热播的《百心百匠》等节目在网络上口碑爆棚。两个节目分别聚焦的是国宝级文物和非遗技艺这些颇为严肃、厚重的话题,但节目采用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迅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有观众认为,这种大气又接地气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在浮躁中沉淀下来,给思想补充营养。

策划:苏蕾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国家宝藏》

文物“活”过来新鲜有趣

近日,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的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正式开播,这档集结九大国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文物的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口碑刷屏了社交网站,“王凯”和“国家宝藏”都因此上了热搜。

其实,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文化综艺一直颇受欢迎。但此次的《国家宝藏》,无论从题材选择、节目模式还是内容表现等各方面,都选择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一改以往文博类节目沉闷、古板的风格,通过运用巨幅大屏幕、全息影像等“高大上”的技术,让每一件文物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那些“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活”了过来。

此外,嘉宾用小剧场的形式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也让人觉得新鲜有趣,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首期节目里,王凯守护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各种釉彩大瓶”。小剧场中,王凯饰演的乾隆风度翩翩,一心想要打造出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穿越”过来的黄公望、王羲之等文化名人表示不理解,甚至连其父雍正皇帝也现身表达不认同乾隆的审美。

在微博上,不少年轻观众表示,《国家宝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文化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都能对严肃话题感兴趣,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

为什么该节目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呢?据悉,节目主创也全是年轻人。制片人、总导演于蕾透露,节目组专门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在于蕾看来,认为博物馆和文物显得沉闷是大众的一种误解,这也折射文物缺乏“好故事”的尴尬,“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故事讲好,让普通老百姓以为沉闷的东西焕发出光彩。”

《百心百匠》

主动增添年轻元素

经过千年的蔡侯纸依然坚韧不腐,制造这样一张纸要经过剥皮、泡水、蒸皮、清洗、踏对、切番、舂捣、打浆、抄纸等36道工序,并有72道小工序配合……这是日前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纪实文化类节目《百心百匠》的第一期内容,一张纸的前世今生,背后有着想象不到的传承与匠心。这档节目虽然每集只有短短20分钟,已经激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收获不少好评。

在《百心百匠》已经播出的节目里可以看出,不管是李亚鹏还是李泉或是柯蓝,他们变身小徒弟,聆听教诲,学习技艺。有观众认为:“那句‘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概就是打动我的点吧。很多有匠心的技艺或文化遗产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很多人忽略了。”“嘉宾们挺理性的,不做作。看好这个综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百心百匠》制片人朱坤表示,《百心百匠》的定位是一档文化节目,而不是综艺或者真人秀,所以节目中不会设定很多复杂的任务让嘉宾完成,嘉宾的作用是带领观众沉浸到某个具体的工艺里,真正的主角还是匠人和工艺。节目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些工艺和大师,在朱坤看来,增加关注并不仅仅为了给这些工艺带来更多购买,而是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更加现代化和年轻化的改造。

节目中学习制作夏布工艺的柯蓝则认为:“每一道工序都是心血,这就是夏布,这就是我觉得任何人工的东西的可贵之处。”

文化“综艺”

并不意味着娱乐化

除了《国家宝藏》《百心百匠》外,近日《见字如面》也是热议度比较高的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2》第五期节目“热血”篇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实力圈粉。在弹幕中,有网友评论:“赵立新的声音充满了情感,偶尔哽咽停顿直击人心。”此外,有观众认为,《见字如面2》对于信件进行现代化解读,通过通俗易懂却精准考究的现代话翻译,更能让年轻受众生动感知信件背后历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体会那些值得传承的思想价值。

如今,多档节目合力再掀荧屏“文化热”。这些节目在表达方面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节目的“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内容上还是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表达方式更加年轻,更有趣生动,观众自然容易接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