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 680万郑州人喝上丹江水
来源:郑州日报|0 | 2017-12-12 08:17:28

▲ 中原西路南水北调生态公园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

▲ 郑州航空港区第二水厂沉淀池

▲ 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大棚种植的火龙果

▲ 西流湖生态补水后的景色

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三周年的日子。3年前的今天——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通水,一渠清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开始润泽缺水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构想在60年后终于实现,广大建设者10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开花结果”。

转眼,南水北调已经三年。三年来,浩浩丹江水给郑州带来了什么?

郑州受水总量 约占全省四成

地处内陆腹地的郑州是一座缺水的城市。

数据表明,郑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3.3毫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23亿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立方米,不足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郑州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是水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城市。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前,郑州市主要依靠单一的黄河地表水,同时以一部分黄河滩区地下水做补充。由于黄河水源的季节性变化,上游来水量年度不均匀,供水水源安全问题成为制约郑州发展的瓶颈。

缺水的郑州急切盼望着丹江水的润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郑州东南新郑市观音寺入郑,从西北荥阳市王村穿黄河进入焦作。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郑州段2014年12月15日通水,配套工程同步通水、同步达效。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郑州市境内开设7处分水口门,受水区分别为航空港区、新郑市、中牟县、郑州市区、荥阳市和上街区,年分配水量5.4亿立方米。设置配套水厂10座,其中新建6座,水源置换4座。

通水三年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向郑州市供水10.5亿立方米,占全省供水总量的40%,日供水量110万立方米,受水人口达680万人。郑州市主城区已实现丹江水全覆盖,丹江水已成为郑州市区和沿线县(市)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郑州市10.5亿立方米受水,包括生态补水79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郑州市抓住丹江水库来水充沛的机遇,向新郑望京楼水库、唐寨水库、轩辕湖,郑州市十八里河、贾鲁河、西流湖,荥阳索河等生态补水7900万立方米。

南水入郑三年

综合效益显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郑州城市供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水源,对缓解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的综合效益开始显现。

极大缓解郑州水资源紧缺状况。2014年底以前,郑州市城市主要供水水源是地下水和黄河水,县(市)主要是地下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分配郑州市水量5.4亿立方米,为郑州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较高的水资源保障。而且,由于丹江水是Ⅱ类水,水质比黄河水的Ⅲ类水要好很多。不少郑州市民反映:自来水水质口感明显提升,水更甜、更好喝了。同时,南水北调供水采取准市场运作,用水要根据市场交换原则进行计价收费,水价会有一定程度提高,将会提高人们的水商品、水市场及节水意识,促进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有利于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促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助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给郑州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使城市建设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郑州将不再谋求超采地下水,工业、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用水将不允许使用中层地下水,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也会得到极大改善。

极大改善郑州市农业发展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在缓解城市供水矛盾的同时也会缓解农村的干旱问题,改善受水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有利于郑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高产、稳产,健康发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