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就将迎来整村摘下“贫困帽”后的第一个春节。农户们愈加忙碌,却不是给自家准备年货,而是在年前完工另一份“新春大礼”——30座崭新的食用菌大棚。
2月10日,记者走进已搭好框架的大棚,一幅“农耕图”映入眼帘:有人拿着铁锹埋头挖坑,用木板为菌棒隔离出一张张“大床”;有人仔细整理着菌棒的“外表”,将它们栽种得整齐匀称。
“食用菌让俺有了固定收入,不用再靠政府救济,有它才能过好年!”贫困户闫采玲的说法赢得了大家的赞同。据闫采玲回忆,去年3月,27座袖珍菇的试验大棚在村头拔地而起,成为赵家村食用菌扶贫基地的“先行军”,“政府出水电费、租金,县里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销售。蘑菇长出来,俺一天能卖100多元钱。”
“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补充道。作为亲手将基地“带大”的人,赵玉甫一有空就往大棚里钻,帮贫困户协调解决问题。“有了真金白银的效益,第二批126座食用菌大棚立马变成香饽饽,也惠及更多贫困户。”
“食用菌不仅让俺脱了贫,还让俺学到了技术。”正在检查菌棒栽种质量的村民卢利伟说。一平方米内的菌棒讲究“横七竖七”,她掂量着距离一一调整。“种得稀,出的菇太大;种得稠,出的菇太细。所以必须调整好。”卢利伟说,“俺在这里算半个技术员了,发展食用菌种植俺有底气。”
在削菇车间,记者看到另一幅繁忙的“劳作图”。顶着“小伞”的鸡枞菌码在一旁,农户们快速地削尖根部,再把长度基本一致的鸡枞菌装箱。
“食用菌种植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劳动力。过去,附近的村民冬天没事儿干。现在家门口有工作,他们农闲时也有收入了。”就在赵玉甫说话时,一箱箱打包好的鸡枞菌被装上在外等候的面包车。
“这要运到哪儿?”路过的王道修问道。王道修是清丰县高堡乡时家庄村食用菌基地的平菇种植大户,他对“兄弟村”的情况也很关心。
“大部分送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节前价格高,已经卖到10元钱一公斤了。”赵玉甫话音刚落,王道修就高兴地对他说:“俺那里的菌菇也成气候了,山东、山西的大车天天来拉!”
展望新年,赵玉甫脸上露出自信:“乡村振兴战略有二十字方针,把‘产业兴旺’这四字搞活就是个大任务。老百姓挣了钱,日子才能越过越美,农村才能越来越好!”③7
记者手记
政府做引导,公司做龙头,基地做示范,贫困户做股东,种植户做产业。清丰县的产业扶贫,让脱贫攻坚有了坚实基础。
目前,清丰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800余万平方米,辐射带动贫困户1万余人脱贫摘帽。这股食用菌“旋风”,在托起美好明天的同时,携带着新的春意: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增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记者王映本报通讯员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