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继续深耕文化类节目 春节文化大餐任你选
来源:信息时报|0 | 2018-02-23 10:09:13

王俊凯在节目中演绎了一首由明代诗人钱福所作的《明日歌》。

去年春节,不少观众被《中国诗词大会》圈粉,善于打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央视今年继续出手“烹制”文化大餐:先是在春晚展出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大年初一又推出了原《朗读者》总导演田梅的新作《经典咏流传》;加上热播中的《舌尖上的中国3》透过食物展现的浓浓人情,都给观众带来一股中国传统文化所引领的文艺清流。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慧

国宝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央视狗年春晚请了不少流量明星,可提到节目中亮点,许多人忘不了这个环节:国宝回归。当《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站到舞台上时,观众都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果然,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讲述中,《丝路山水地图》首次在亿万观众面前露出真颜。单霁翔在短短的4分钟节目里,讲述了这幅画作的宝贵价值,“它证明早在16世纪中叶,我们中国人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有人好奇工作人员在春晚舞台上明明握着厚厚一卷,怎么才看到画作一部分?事实上,《丝路山水地图》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用大家熟知的5.28米长的《清明上河图》、11.91米的《千里江山图》来对比,《丝路山水地图》的长度相当于3张《千里江山图》,6张《清明上河图》,所以只能选择性地展示一部分。

据悉,《丝路山水地图》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应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

《经典咏流传》唱出了诗词之美

要说狗年春节最令人意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当属《经典咏流传》。该节目大年初一首播后,以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的创新节目形式火速圈粉,眼下以9.2的高分评价成为新晋网红。

如果说去年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在对弈中认知了经典诗词的魅力,《经典咏流传》要做的就是“唱出”诗词之美。节目主创开播前解读创作宗旨时曾说,做好诗词与音乐两种形态的跨界融合,关键是两点:第一得有时代性,被选中的诗词能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第二就是时尚性,由明星和有特点的素人分别演绎,有利于经典二度流传。

但和《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综节目走红的原因一样,《经典咏流传》圈粉利器还是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典型例子首推视频点击破4000万、和其他明星新歌挂在音乐榜里的《苔》,这首号称孤独了300年的袁枚诗作,只有短短的20个字,被独具慧眼的支教老师梁俊发掘改编成歌曲。当贵州山区淳朴的小学生,用清澈纯净的嗓音唱出这首小诗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落泪,而梁老师对《苔》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则让所有人忍不住自省。

当《苔》刷爆朋友圈的同时,《梁祝》首位钢琴伴奏谱缩写者与首演者,88岁巫漪丽也成为热搜人物。有网友说,看到巫漪丽盛装而来,用一双充满岁月沧桑的双手弹起《梁祝》时,那一刻她更像一位对钢琴饱含热爱的少女。

作家梁晓声看完节目后,也入了《经典咏流传》的坑,他认为这种创新节目形式会激活古典诗词的流行度,“用如此现代的这种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对全国的电视台文化节目都是一个示范。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这样的节目才是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身为鉴赏团成员的北师大教授康震就表示,《经典咏流传》中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这些诗歌跨越千年之后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舌尖3》展示食物

所附加的文化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3》开播首集,竟然以“器具”为主角,等着用眼睛饱餐一顿的观众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这两天接受媒体采访的总导演刘鸿彦说出了节目的创作宗旨,他强调说拍到第三季的“舌尖”纪录片最想挖掘出中国人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因而“一定要有人物、有故事,还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里面。”

所以,当网络热卖章丘铁锅的同时,许多人记住了铁匠王立芳老人与儿子坚守传统技艺的恒心;这种匠心精神也出现在经营水盆羊肉小店的老白父子身上,店主白文平始终遵照父亲传下来的制作方法,每日熬汤、煮肉、打馍,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他等待老父亲品鉴当日菜品的情景,该片策划周塬就说过,老白在浮躁时代的持守和安静,正是来自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这对他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激励。而乐山女婿放弃医生本职,转型当起了麻辣烫第二代传人,则让人感受到了家庭关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