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青春片深度刻画现实,难成“药方”但推动关注
来源:解放日报|0 | 2019-10-31 08:50:56

■最能引发观众共情的,是少年成长过程的遭遇。尽管这部电影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极端案例,但在一些观众看来“极端的情况都是无数细微的过程累积的”,他们仍能从中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

■当优秀国产片不断将进口片挤出内地影视票房前列,市场已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观众需要有力度的中国故事,需要有深度的现实刻画,需要用文艺作品燃烧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报讯(记者 施晨露 简工博)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经历定档、撤档、再定档,10月22日,青春片《少年的你》宣布25日公映时,离正式上映不足3天。在这么短的周期下,电影的人气居然“爆棚”——首日票房直逼1.5亿元,占据单日总票房近65%;次日票房冲至2.36亿元,首周末3天票房5.8亿元。截至记者发稿,《少年的你》上映5天,票房已破7亿元。该片目前在豆瓣网上拿下8.4分超越87%的剧情片,口碑也引发观众后续观影热情。

一部成功的青春片

少年成长过程引发观众共鸣

昨天中午记者在保利国际影城世博店看到,12时50分的《少年的你》上座率约1/3,在工作人员看来“这个时间档这样的上座率非常不错”;16时50分许在国泰电影院,上座率几近50%。热门时段,各电影院的上座率也相应提高。

这部电影主演之一的易烊千玺人气很高,但不少观众明确否认自己是“粉丝”。市民罗伟告诉记者,他在微博上看到有“大V”晒出易烊千玺的“粉丝”发去希望帮忙宣传的私信,以为又是一部“粉丝起劲”的“偶像电影”,但观影之后发现品质不错。

“近年来最好的一部青春片。”有观众这样称赞《少年的你》。影片有个场景是模拟考试结束后,全班按分数重新排座位,整个班级的同学将桌椅搬来搬去。而这是不少观众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正是电影中不少细致的“不自觉常识”,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近10年来电影市场出现了不少青春题材的商业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都曾取得票房佳绩,但在不少观众看来,《少年的你》更加贴近曾经的校园生活。市民王维玮说:“电影里女同学那种质地不好、发硬易皱的蓝色裙子,再套一件同色超大运动外套,跟我上高中时的校服几乎完全一样。”

而最能引发观众共情的,则是少年成长过程的遭遇。尽管这部电影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极端案例,但在一些观众看来“极端的情况都是无数细微的过程累积的”,他们仍能从中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相形之下,过去不少电影所谓“残酷青春”的“失恋、打架、堕胎”三要素,其实离很多人的校园生活遥远。例如备受争议和批评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被一些观众认为“把狗血与金粉撒进校园的壳子里”。演员李诚儒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曾批评:“校园恋爱不是不能用作文艺宣传题材,而是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当银幕上的“残酷青春”脱离了现实生活,青春片只能沦为隔靴搔痒的银幕“奇观”——被观看,而非共鸣。

挖掘社会的复杂面

票房口碑双赢成就一部好戏

真正让这部电影价值升华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校园霸凌”正越来越受社会重视。这部电影不仅直面这一题材本身,还试图探索问题背后的成因。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问题和遭遇,如能尽早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悲剧本可以避免。此前,导演自称“中国首部认真讨论校园霸凌的影片”的《悲伤逆流成河》,仅在豆瓣获5.9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文艺作品应反映部分现实及艺术中的现实。通过校园个别事件深层次挖掘其原因,让社会议题与青春片的情感撞击引发多维度讨论,而非让“霸凌”仅成为推动情节的廉价“梗”——这是《少年的你》带来的“惊喜”。

有观众将影片与去年的大热国产片《我不是药神》类比,当现实题材越来越为创作者所重视、并以真诚的表达方式挖掘社会的复杂面,这样的电影或许还难以成为一剂“药方”,但至少推动了一种关注。

近年来国产电影如《嘉年华》《狗十三》《过春天》等,都曾就少年成长中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进行艺术探讨,也获得良好口碑,但限于“艺术片”的标签,影响力与票房都止步于一定范围。《少年的你》延续了艺术青春片的社会议题探讨路径,同时用商业类型片的操作手法,辅以有票房号召力且适合影片呈现的演员,成就了一部“好戏”。

尽管《少年的你》在不少观众眼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某些情节设计经不起仔细推敲,但其票房与口碑双赢,仍值得记取。当优秀国产片不断将进口片挤出内地影史票房前列,市场已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观众需要有力度的中国故事,需要有深度的现实刻画,需要用文艺作品燃烧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少年的你》打破观众对国产青春类型片固有认知之后,无论是社会议题的发酵,还是行业选题的锚定,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你”同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