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引力和文化底色应是偶像剧根基 需不断“优化”和“升格”
来源:文汇报|0 | 2019-11-15 09:24:25

分别为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男才女貌》《何以笙箫默》剧照。可以说代表了三个不同年代的国产偶像剧。

眼下的国产剧市场,“偶像化”已然构成一种普遍的话语实践,浸润在各种各样的类型剧作品中。以今年下半年为例,热播的剧集如《全职高手》《陈情令》《宸汐缘》等,都在自己的类型中谋求着“偶像化”的胜利。它们都有自己的类型定调,但同时也是偶像剧,是极尽烂漫想象和宽解现实中未尽情绪的一个理想寄托。

说到偶像剧,人们往往会将偶像作为它的首要或者必要元素,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偶像剧其本质是以偶像化的情感主张和文化面貌输出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想象,且在消费文化的润色下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规模(甚至挪用为其他类型剧的一种表达特点)。可以说,偶像剧是流行文化下的产物,是流行文化对电视剧创作的意义再生产。

在观剧市场迅速分化、蜕变的当下,偶像剧受到大众喜爱是事实,但屡遭大众诟病也是事实,它的“优化”和“升格”,无论之于创作界还是消费市场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缺席:

内嵌着“中国叙事”的偶像剧

市场对偶像剧的津津乐道,几乎没有在哪个阶段缺席过——哪怕这种影响力仅仅建立在部分有极强黏性的受众群体接触之上。在内容消费选择颇多的今天,偶像剧还是拥有不言而喻的头部效应。比如至今仍然成为话题的《陈情令》,以“二人之力”分取着源源不断的关注度。

但与炙手可热的流量所不匹配的,是我们一直以来对偶像剧怀有的匮乏想象。倘若再来回看1998年中国大陆的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如今正在经历的作品,不仅没有完成超越,大部分后出剧集的品相甚至远低于这部20年前剧作的水准。《将爱》中属于特定时代节点的特定悸动情感,在此后的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之后,我们太少见到真正有本土化成色的偶像剧。

原因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

国产偶像剧自勃兴之日起,始终印迹着非常浓重的舶来状况。《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内嵌着“中国叙事”的,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国人的精神面貌与气质。但进入千禧年之后,我们的偶像剧就受到周边国家流行文化力量的频繁涉入,一头是来自日本的以少女向漫改剧为代表的“玛丽苏”剧集,情感上的极致让现实的失真不足为道,它们所负载的就是一种纯粹的想象投射——哪怕不可行,但也让人很过瘾;另一头是韩剧轰轰烈烈的爱情礼赞,以《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为代表的初代流行韩剧,让中国观众“催泪”无数,车祸、失忆、白血病“三宝”屡试不爽。它们要么足够甜,要么足够烈,在类型层面都属于彼时的经典叙事,中国观众很容易感到新鲜并且被吸引。

在这种情况下,彼时的国产偶像剧呈现出一种“拔苗助长”的另类姿态。想真正萌芽,但尚未经历本土化的试水就抢先被塑造了气质;想寻找方向,却始终囿于对周边国家偶像剧的风格复刻。尤其在新世纪前十年,上述“移植”样式几乎是以混乱拼贴的模样交织出了一个“舶来”偶像剧市场。其间也有部分本土偶像剧可圈可点,职场偶像剧代表如《都是天使惹的祸》,古装偶像剧有《穿越时空的爱恋》《仙剑奇侠传》等,都市偶像剧也有《男才女貌》《粉红女郎》的高光之作。然而这些作品在共时性意义上却依然找不到有辨识度的共通文化特点,只完成了诸种元素的重组和置换,却没有寻求到自身得以站稳根基的文化底色。

时至今日,我们能在国产偶像剧里提取出的普遍特征仍然几乎就是颜值、言情和纯爱,形形色色的作品只有情感状态上的形似,却没有文化底色上的灵魂互通,与十多年前深受多种流行文化力量而来的样貌所差无几;或许掺杂着一些更新的题材元素,如人物身份、叙事场景等,但较之整个品类在剧作构思和制作精度上的前行,这些变化也实在不足为道。

升格:

关键在“剧”而不在“偶像”

当然,我们不必在偶像剧里寄托过于丰厚的期待,它的文化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于浪漫想象中补白情感,这便是这种类型所承载的独特价值。

但偶像剧作为一种创作,也是“技术活”。任何作品都会面临时间的拷问,这是检验作品的真正标准。这些年的偶像剧不乏盛极一时的,如《微微一笑很倾城》《一起来看流星雨》《丑女无敌》等,但或许“被遗忘”也是迅速的,我们很难在市场里找到一部有如当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样可以常谈常新的经典之作。

这当然脱不开时代性的语境探讨,但若要谈创作启示,这更与没有完成本土化的偶像剧的身份焦虑有关。某种意义上,近些年真正流行起来的国产偶像剧,大多是以粉丝剧的面貌示人的。换言之,来自于这些热播剧的关注度,最终指向的都仅仅是一种粉丝热度。偶像剧越来越被狭隘地理解为“偶像出演的剧”,而其中更为核心的也是“偶像剧”应有之义的向美向善的引力,却是实实在在地缺失了。

而当年倍加推崇 “粉丝效应”的韩剧,如今早已在创作层面寻求到了更多突破,完成了自己的创作进阶。在国人还对韩国偶像剧有刻板成见时,它的脱胎换骨已经是彻头彻尾。“韩偶”的路径变化相对丰富,近些年的主要方向有两条:一条是在现实题材开掘里赋予爱情叙事差异化的注脚,代表性的如近期的《请输入搜索词:WWW》,此前的《匹诺曹》等;另一条是奇幻高概念的类型叠加,近年来爆款迭出,从《来自星星的你》到《W两个世界》 《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再到近期的 《德鲁纳酒店》,以异能打破两性关系里的力量对比,达成一种更有叙事想象力的情感空间塑造,为爱情线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当然,这仅仅提供了一种参照,更多代表了工业层面的突飞猛进,毕竟偶像剧之于韩剧,几乎是其工业体系里安身立命的根基,无论怎么变都在这个 “偶像化”的底子上演进,“韩偶”独树一帜的辨识度已成其市场的一种结构化特征,这恐怕也不是其他电视市场能够尽然效仿的。

于是人们发现,当曾经影响我们的力量完成了2.0的进阶,我们似乎还得从头起步。这种评价听起来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究其根本,我们首先需要完成的一步纠偏在于把重心从“偶像”挪到“剧”上来。粉丝的力量能够制造偶像剧的喧哗气场,但不能打磨出偶像剧的真实创作基底。这些年涌现的国产偶像剧始终难逃一边被追看一边被诟病的尴尬局面,难获真正意义上的认可,也源于这种“偶像”而非“剧”的路径依赖。

什么时候能迎来我们真正的优质偶像剧?这个问题值得等待揭晓答案。

何天平(作者为电视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