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你好吗》等“战疫”歌曲井喷 到底何为“好歌”?
来源:北京晚报|0 | 2020-02-20 12:09:05

疫情发生之后,一大批“战疫”主题歌曲席卷网络,作品质量一直是网友们讨论的焦点。现在,写歌大潮稍有回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好的作品脱颖而出,充数的已被淘汰,听众们对这些歌曲的态度也逐渐客观,是时候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了:为什么这一次,我们听到的歌曲好像前所未有地井喷?在如此特殊的条件下,究竟什么歌曲才称得上是“好歌”?音乐人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呢?

说到这轮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写歌热,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歌曲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最为集中的时候,短短几天,记者就听到了不下十首歌。其实每每遇到类似情况,总会出现几首歌为大家加油打气,毕竟音乐是一剂慰藉心灵的良方,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祖海演唱的那首《为了谁》既表达了对人民子弟兵的敬意和担忧,也感动了无数听众,成为至今仍在传唱的经典。

但这一次,网友质疑的一点是,“战疫”歌曲未免太多了点儿。其实,这与当下的环境很有关系。计算机、网络以及音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曾经高度专业的音乐创作。如今,甚至只需要安装几个软件,配齐基本的设备,就能写出一段旋律,而作词的门槛相对作曲来说更低,好的歌词虽然依旧难写,但现在只要会打字,人人都可以写上几句。自媒体时代,只要登上社交网站或者其他视频、音乐平台,就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音乐创作和传播再不像从前那样只是少数音乐人和唱片公司的“专利”。

就在几天前,一首名为《空城》的说唱歌曲刷屏网络,它的创作者刘翌新是就读于人大附中的高三学生,整首歌的制作有着超出他年龄的成熟。刘翌新说,自己一直喜欢音乐,学过乐器,组过乐队,现在学习之余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电脑前做音乐,从最初的对着软件瞎弄到后来慢慢“上道”,网络上的各种资料给了他很多帮助。

网络为优秀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也必然把那些不那么优秀的歌曲带到大众面前。对比《为了谁》诞生的1998年,人们听歌的方式早已经天翻地覆。在网络的普及和参与度如此之高的当下,要让每一首出现的歌曲都是精品并不现实。

不可否认的是,“战疫”歌曲的数量之多让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变得无可避免,创作者中也不乏“蹭热度”的人,但曾写出过《国家》《我们都是追梦人》等多首“爆款”歌曲的著名作词人王平久却甚为谨慎。

王平久是湖北人,有不少亲朋好友居住在武汉。疫情发生后,王平久接到了不少邀约,但他没有盲目下笔,只和老搭档常石磊合作了一首《武汉,你好吗》。在朋友圈中,王平久写道:“真的抱歉了,写歌是一种情绪,不仅仅是文字,她在灵魂深处,充满敬畏。面对纷纷而至的约歌,我真的无能为力。我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家乡有难,我定全力,但写歌不是唯一的方式。”他希望,大家不要利用这些“伤痕”,写一些如同文字游戏般矫揉造作、空洞无味的作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有时候像伤口上撒盐。”一首滥竽充数的作品带来的伤害,远不止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另一首颇受好评的《武汉伢》也是慎重之作。热干面、江汉路、黄鹤楼、长江大桥……歌词用一个个细节勾勒出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动人之处,“街道口”、“江汉路”还采用了湖北方言的发音,在撒贝宁、曾黎等湖北籍艺人的演绎下,格外触动情肠。

其实,经典的《为了你》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将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化为“裤腿”、“衣背”和一声声“你是谁?为了谁?”的问候。能够真正让观众感动的,从来不是没有感情的口号和标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