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次换我们保护祖国”
来源:河南日报|0 | 2020-03-31 09:04:32

截至3月30日,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1281名队员全部回家,河南白衣战士两个多月的武汉战“疫”画上圆满句号。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黄河儿女的刚健风骨,弘扬了焦裕禄精神的为民情怀,体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展示了出彩河南人的精神风貌。

让我们走近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倾听他们践行责任与使命、收获温暖与感动的故事。这一次,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亮如星辰的双眼,也能看到他们洋溢着爱与希望的笑颜。

石磊 38岁

河南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三临时党支部书记、黄河三门峡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责无旁贷。

再写请战书继续战斗

2月15日下午,由许昌、漯河、三门峡医护人员组成的河南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05名队员奔赴武汉。在江汉“方舱医院”奋斗23天,3月9日下午,顺利实现休舱。

休舱后,我和队员们休息待命。疫情尚未结束,武汉还有一些确诊患者和重症患者需要医务人员进行救治。面对疫情,我请战到定点医院继续战斗。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虽然经历了20多天的奋战,身体有些疲惫,但我的精神头还很足,因多次进入“方舱医院”工作,我已经熟悉了诊疗流程,有能力有信心承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想继续投身抗疫一线。

我是一名呼吸科医生,有着十多年呼吸与危重症临床经验,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责无旁贷。

3月14日上午,我所在的医疗队队员纷纷写下请战书,立下“疫情不退,我们不归”的誓言。遗憾的是,按照工作部署,我所在医疗队没有被安排新任务。虽然没有留下继续战斗,但我相信一定会迎来战“疫”的最后胜利!

在江汉“方舱医院”工作的23天里,作为医疗队医疗组队员,我和舱里患者打交道较多,除了常见的医疗服务外,还要安抚、缓和患者情绪。虽然每天身体很累,但只要战胜疫情,这一切都很值得。

现在我已经回到河南,还有一些治愈患者向我发来感谢短信,让我感觉非常暖心,这种爱,让武汉这个英雄的城市更加壮美!(本报记者李凤虎整理)

程雅新 22岁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洛宁县中医院儿五科护士

勇敢迎接挑战就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

这次换我们保护祖国

我是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在武汉战“疫”一个多月,我经历了从不安、焦虑、手足无措,到适应、有序、一切向好。

刚到武汉的时候,我心里没有底。“只能前进,勇敢迎接挑战就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我给自己鼓劲加油。

我清晰记得第一次进入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的情景。我是晚上8点至第二天凌晨2点的夜班,进舱后,没过多长时间,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呼吸有点困难。千万不能慌!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按照护理规范工作,我的心跳逐渐平稳下来。下班出舱后,我的内衣被汗水浸湿了,耳朵也被口罩带子勒得生疼。

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治愈出院,咽拭子采集是核酸检测的一个关键步骤。患者

在接受咽拭子采集时,需张口暴露咽喉部位,呼出的气体很可能带有含病毒的气溶胶和飞沫。2月17日下午2点,我进入“方舱医院”,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样本。开始对第一个患者采集时,我心里有点慌,但我立即在脑海里“演练”了一遍采集培训方案中的流程,冷静下来,顺利做完第一个样本采集,患者还为我点赞。我独立完成了34名患者的咽拭子采集任务。熟练掌握咽拭子采集,是我在“方舱医院”里最大的一项业务技能收获。

让我最激动的一件事是我在武汉抗疫一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今后我将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月19日,在离别武汉的现场,一位志愿者大叔举着“豫你同行,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牌子,流着眼泪,不时向河南医护人员鞠躬。这时,我也是泪流满面,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而是英雄的武汉人民!(本报记者李凤虎整理)

李桂梅 50岁

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我多撑一会儿,也许就能多救一个病人。

每一天都在和死神赛跑

3月2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最后一名病人治愈出院,我们所在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东病区关门。

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人零复阳,这是我们53天日夜坚守的成果。

2月2日,我偷偷背上行囊,瞒着年迈的母亲,跟随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武汉。我们第二天就进了病区,晚上9点开诊,收治了三十多个病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行动极其不便,就像一只陀螺转个不停,一夜没闲着。

我有轻微的哮喘病,穿戴全套防护装备总是呼吸不畅,因为头晕缺氧,干一会儿我就不得不靠着墙歇一会儿,队友们劝我回去,但我想,我多撑一会儿,也许就能多救一个病人。

我们援助的院区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点,这些病人年龄偏大、病情较重并伴有基础病。记得病情最重的一名95岁患者,已经上了“呼吸机”,老先生因基础疾病较多、年龄偏大,病情变化特别快,大家一直守在他的旁边,一边安慰他,一边进行抢救。遗憾的是,老先生还是走了,我们最终没能挽救他。那一天,我在病区待了近8个小时,远超过计划工作4个小时的时间。

看到病人去世,医护人员往往心情压抑沉重无助。可是我们没有时间放任悲痛,在重症病区,我们就是在和死神赛跑。近两个月时间,我们治愈出院57名患者。

作为第二批医疗队的护理组组长,我在武汉做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的本职工作,只是把战场从安阳转移到武汉。在同济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50多天里,我重新认识了护士这个神圣的职业,能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留下自己拼搏的足迹,也是人生最美的修行。(本报记者刘晓波整理)

王育勤 53岁

河南省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副主任

战‘疫’有我,何其有幸!

河南中医抗疫有力量

在武汉战“疫”,“睁开眼就干活”的状态我持续了一个多月。

2月10日,我跟随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豫二病区,很多患者刚进“方舱医院”时,内心恐惧、焦虑、失眠、寝食难安。患者必须休息好、吃好,才能尽快恢复体能,才有抵抗力。我们采用了中医综合治疗的手段,除了汤剂,还用如穴位按摩、经络拍打、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调整病人身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采用的干支耳位贴敷疗法除了能明显改善新冠肺炎病人的咳嗽、咽部不适、胃肠道症状外,患者既往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些紧急突发病症也能明显缓解。我们的特色疗法被写进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中。

因为我的耳贴技术有较好的疗效,病人纷纷要求耳贴治疗。在舱内给病人贴耳贴较平时困难得多,往往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贴到后来,3层手套能磨破2层,只好在外面贴上胶带继续工作。

在“方舱医院”,我不仅和许多病人无话不谈,还收获了一段师徒情谊。3月9日,江夏方舱举行战地收徒拜师仪式,我收患新冠肺炎康复后又第一批献血浆的胡雯医师为徒。休舱后我们师徒二人转战普安山康复驿站,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后期中医康复治疗,减轻、减少后期肺部并发症,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观察研究。

驰援武汉的日子,让我再次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医生,国有殇民有恙时,战“疫”有我,何其有幸!(本报记者刘晓波整理)

周正 46岁

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就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时刻!

病房就是我们的战场

1月25日晚,当医院发出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时,我还在驻马店正阳老家和父母团聚。接到通知后,我义不容辞、主动请缨,于当晚便返回郑州待命。

1月26日,我有幸顺利成为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并被任命为医疗组组长,于当晚抵达武汉,对口支援武汉市第四医院。到达后的第二天上午,经过紧锣密鼓的防护知识培训,下午就和四院的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争取尽早进入病区。

1月28日,我们接管了四院第一个病区30张床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患者需求。医疗队主动加压,相继接管了三个病区,并且每个病区的床位由30张增加到37张,三个病区总床位111张。

这是我们这个医疗队的工作极限,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我每天都到病区查房,和大家一起“四班倒”。只有掌握第一手病人的资料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我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除了治疗,还要帮助患者做心理疏导,工作量是平时的两三倍,每次返回驻地都是大汗淋漓、精疲力尽。

因为是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病区时,没有现成的临床救治经验可循,我们就组织医疗专家结合国家诊疗规范,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制定了“一人一案”的治疗策略,建立了三级医师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还提出了关口前移、预防炎症风暴阻止病情恶化的具体举措。

通过我和队员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河南医疗队收获了病人的认可和信任,多次收到病人的表扬信。在两个月抗击疫情期间,我们共收治患者23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病人131人,占57%,治愈出院213人,治愈率达到92%。

3月26日,当我们离开武汉的那一刻,过去两个月在病房奋战的日日夜夜,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在脑海中浮现。

回到单位,我会给我的学生说:“病房就是我们的战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就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时刻!”(本报记者杨晓东整理)

王一凡 32岁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把自己的责任守住

别时刚立春不久,归时已春暖花开。转眼间,我已经离开儿子50天了。3月19日,我随同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回到郑州,目前正在隔离休养。

2月9日,我接到医院通知前往武汉支援。儿子那时刚过完两岁生日,临走之际,看着调皮可爱的儿子,我抱着他紧紧不放,亲了又亲。我拉着行李箱走出小区,不敢回头看,怕回头看见儿子,就迈不开两条腿。

“儿子,你年龄还很小,不要埋怨妈妈狠心。妈妈想对你说,救死扶伤,就是妈妈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妈妈就需要挺身而出,不能当逃兵!”到达武汉后,我在工作日记中写下这一段话。

我是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为数不多的女医生。2月14日下午,我和所在医护组队员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凭着多年临床经验,我很快就熟悉掌握了“方舱医院”的工作流程,并和一些患者建立了良好关系。在舱里,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谢谢”,每次听到这些话,内心就充满了力量,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我们顺利完成支援任务。回想这段经历,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但每次在微信中看到天真烂漫的儿子,心里都有点酸楚,或许是出于对儿子缺少陪伴的愧疚。

“儿子,因为工作关系,妈妈陪伴你的时间比较少,长大后你会理解的。疫情来袭,妈妈作为一名医生,能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我感到很自豪!你以后也是一样,无论选择什么职业,记得一定要坚守职业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这是我想对儿子说的话。(本报记者李凤虎整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