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发行市场的非理性价格战 从承销费率蔓延至票面利率
来源:上海证券报|0 | 2020-05-27 09:45:11

债券发行市场的非理性价格战,正从承销费率蔓延至票面利率。上证报近期在调研中获悉,债市锁价发行与低价包销现象近期再度抬头,部分银行在扮演主承销商与投资人双重角色的过程中,不惜“赔钱”赚吆喝,并且挑战行业自律的底线。

银行的这一冲动,源自其与发行人之间交换资源利益下的主动妥协。不过,站在行业角度来看,部分业内人士对此仍颇有微词:这种破坏行业规则的怪象,让本应是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的工作,沦为低能、廉价揽项目的报价游戏,若不及时纠正,引发跟风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债市一级定价功能失灵,扰乱市场秩序。

信号:超短融估值偏离过高

近期在银行间市场中,有部分AAA级别超短期融资券出现了上市首日估值与票面利率偏离过大的现象,这一信号值得关注。其中,某央企发行的超短融,上市首日估值偏离幅度高达54个基点。

受债券品种资质、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估值与票面出现偏离并不少见。但偏离幅度如此之大,却让业内人士大呼反常。

一位大型券商的债券承销人士说:“如果AAA高评级债券估值与票面偏离幅度太大,很可能是被包销了,甚至是全额包销。”

前述人士提及的全额包销,具体操作手段是:锁价发行、低价包销。“比如,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前就锁定利率为2%,主承销商照此价格全额认购10亿元。”一家大行投行部人士透露称,部分银行在承揽项目之后,会直接用自营资金去投标,最后只有主承销的银行一个投资人。这意味着,票面利率被提前“锁定”。

银行在包销过程中,实际承担了两个角色:主承销商与投资人,分别由银行投行部门和自营部门负责。前述大行投行部人士称,锁价玩法在短期品种中较为盛行,股份行在其中占据主导位置,这是因为股份行在资金成本考核上更为灵活主动,能以主动负债的增量思维去考量和平衡适合自身的业务获取方式。

一位市场人士透露,估值与票面利率偏离幅度较大的原因,除了包销这种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即发行人把承销费贴给主承销商,从而获得一个较低的票面利率。

追问:银行还有利可图吗?

如此玩法,银行还有利可图吗?

一位银行人士透露:“面对强势的发行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主承销商的银行谈判空间一般不大,只能直接亮出底牌。只要总行授权了,分行都会按照下限执行。”

亮出底牌,也意味着银行自己愿意承担价差损失的风险。以某央企发行的五年期中期票据为例,上市首日估值与票面利率偏离程度高达71个基点,上市第一天净值回撤1.2元。如果该中票存在锁价包销,那么包销银行就会面对债券上市便亏损的情况。

这时候,银行通常有两种选择:持有至到期,或在二级市场折价卖出。对于前一种情况,虽然二级市场估值上升,但只要银行不折价出售,便只是浮亏;但如果银行选择在二级市场折价出清,那便真正亏本了。

银行为何愿意“赔钱”赚吆喝?一位银行人士道出了原委:在一定程度上,包销的确侵蚀了自营投资账户的收益,但却可以带来“增量”收益的空间。“包销可以加强银行与客户(发行人)的合作关系,提高客户给银行的综合贡献。发行人对应的存款和贷款等全体系金融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在票面利率上牺牲一点,不算什么。”

影响:沦为低能报价游戏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银行与发行人在资源利益交换下的主动妥协,是市场经济行为中的一种真实反映。

但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备受诟病。这让本应是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的工作,沦为低能、廉价揽项目的报价游戏。若不及时纠偏,引发跟风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债市一级定价功能失灵,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债市长期健康发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