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视野建构现代大农业 是以“天赋河套”品质赋能点绿成金
来源:内蒙古日报|0 | 2020-07-14 09:05:44

夏日河套,绿色潮涌。

从瓜香果甜的乡野田间,到智能集成的示范农庄,从机声隆隆的项目工地到精深加工的生产园区,一幅壮美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以系统性思维顶层设计,以国际化视野谋篇布局,出手即为大手笔——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伊利集团高端有机乳产业集群、蒙牛乳业西部中心、河套向日葵产业集群、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今年相继开工……

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项目落地生根,一条条现代农牧业产业链在田野间生长延伸,巴彦淖尔正在集聚绿色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不断提高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探索和实践一条黄河流域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语出铿锵。

“天赋河套”品质赋能点绿成金

每天一大早,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村民吕平就开始忙活起来,吃过早饭给圈里的小牛犊添食喂草后,又要准备到离家不远的旭一牧业上班了。

作为首批“天赋河套”授权企业,旭一牧业公司“牛事业”越做越牛,形成了肉牛繁育、饲草料加工、屠宰加工、生物肥转化利用完整的绿色农牧业循环产业链,有机牛肉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带动加入产业链条的村民户均收入超过了13万元。

吕平笑着介绍,过去全家靠着20亩地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傍上”龙头企业生活大变样,每年土地流转费就有14000元进账,夫妻俩打工工资收入8万多,家里订单养殖小牛犊又能增收5万多,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公司已整合周边村组和乌兰布和沙区共12000多亩土地,建设了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从源头为肉牛的饮食提供保障。”董事长张继新说,旭一牧业坚持以优质、有机、循环养殖为主攻方向,目标是让河套有机牛肉走向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市场。

“天赋河套”开启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新路径,带动粮油、肉乳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转化升级,成为推动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从2018年9月7日“天赋河套”品牌在北京正式发布,到“天赋河套”农产品南征北战参展赶会,再到授权产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高端市场……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天赋河套”品牌全面打响并声名远扬。

2018年,“天赋河套”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2019年荣获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10项大奖,实施“天赋河套百城千店万柜”工程,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发力,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产销两旺,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

当地炒货行业龙头——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原味瓜子销量增势强劲,2018年销售额7000万元,2019年突破了1亿元,连续5年稳坐中国原味瓜子销量头把交椅,原味瓜子还走出国门,出口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

公司董事长徐建忠说:“政府搭建的公用品牌,使企业产品进一步提高了美誉度、知名度,最终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叠加效应。”

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了农牧民持续增收。五原县和胜乡和义村种植大户郝小八去年和三胖蛋公司签订了500亩葵花种植订单,公司派技术员全程指导科学种植,秋收一算账葵花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亩收获葵花500斤以上,仅葵花一项就有50多万元的纯收入。

“这几年,河套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咱农户和企业搭上了‘天赋河套’品牌的顺风车,把我们这里的土特产变成了金招牌。”郝小八对品牌的力量感触颇深。

金字招牌同时也产生倒逼效应。全市龙头企业和整个全产业链上的农业合作组织、农牧民向着生产绿色、有机、高端的农产品品质要求对标看齐,全程标准化生产,全程品控溯源,全程监督把关,生产加工全过程中更加精益求精。

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成“天赋河套”农产品联合质量管理中心,制定了185项生产加工标准,所有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主体必须按照新的生产加工标准从事生产活动,用标准规范农牧业生产过程,确保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畜产品。

搭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已上线运营,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管理,让“天赋河套”授权企业及产品在溯源平台上备案、追溯和溢价,实现“按产出码、一箱一码、一品一码”的全程可追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而绿色发展又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只有两者统筹推进,才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决不允许在套区布局和落地任何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巴彦淖尔市严格划定生态环保红线,保护好河套这块净土,让好产地持续产出好产品。

以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为重点,统筹抓好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拉山、乌梁素海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大土地整治、盐碱地改造、控肥控药控膜控水“四控”行动实施力度,多措并举守牢生态底线,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亩均效益论英雄”催化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一亩黄柿子年产值10多万元?这既不是神话,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家民营企业通过将黄柿子深加工榨成汁后完成的一次成功逆袭。

黄柿子是五原县当地种植的一个特色乡土品种,因其个大肉厚、沙甜可口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但由于不耐储存运输,种植规模仅仅维持在200亩左右。

去年年底,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的一家饮料生产厂家合作生产黄柿子汁,率先在西贝餐饮旗下连锁店试销,结果好评如潮,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的果汁果肉含量超过90%,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高端市场,至今已经销售了150万瓶。”民隆公司董事长沈毅宝说,目前正在布局全国市场,已在30多个城市选定了代理商。

经测算,2019年,和民隆公司签订黄柿子种植订单的农户,每亩纯收入达到了15000元以上。每亩地平均产柿子12000斤,加工后可制作8000斤西红柿汁,产值高达10万—12万元。

“河套优质农产品只有走深加工的路子,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沈毅宝介绍,今年公司与农户签订800亩订单,其中黄柿子640亩,保护收购价每斤1.5元,水果红柿子160亩,保护收购价每斤0.8元,这些柿子通过大田、拱棚、温室种植,实现四季上市供应。

产业融合是河套农业振兴最有力的引擎。

巴彦淖尔市在国内率先提出“亩均效益论英雄”理念,通过品牌引领、优化产业布局、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典型示范带动等综合措施,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三分之一的优质耕地亩均综合产值达到2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

用工业的思维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巴彦淖尔市引进和培育中粮、恒丰、兆丰、圣牧高科、旭一牧业、金草原等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筑起一条条在田野间不断延伸的农牧业产业链条。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29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辐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2019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64元,同比增长10.7%,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1万多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希望的田野,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发挥河套田园风光优势,巴彦淖尔市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业态,建成了临河区富强村、民主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培育了鲜农、啸天、浩彤、金榕、思拜恩草莓庄园等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开发了赏万亩葵海、看风吹麦浪等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大批游客体验河套田园牧歌生活,有力地拉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7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总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15.3%。

借助覆盖城乡的互联网络,巴彦淖尔市推广“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将河套优质绿色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目前,全市电商企业达1300余家,建成了“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和8.5万平方米云仓储物流进出港中心,建成了7个电商产业园区,设立了2800多个农村牧区电商服务网点。2019年,全市电商交易额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30%。

放眼今日巴彦淖尔,这里的农业不再止于传统的种田养殖,而是演变出土地托管、订单种植、共享工厂、瓜籽银行、休闲农业、托驼所、“互联网+”等百花齐放的新产业、新业态,既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也推动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为绿色发展提供了不竭动能。

智慧农场为现代农业示范打样

盛夏时节,走进巴彦淖尔市金伯利(临河)农场,一栋栋高标准日光连体大棚成方连片,在智能化管理呵护下,棚内西甜瓜、西红柿、南瓜等各种时鲜果蔬硕果盈枝丰收在望。

农场负责人金勇健说:“项目占地面积1800亩,是以美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产业园,实施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灌溉、生物化防治,产品主要销往国内一线城市高端水果零售店。”

金伯利农场汇合集成了多个国家的先进种植技术,建成联栋大棚12栋,占地618亩,土地利用率达95%以上,配套建成2万平方米育苗工厂及研发中心,采用德国欧适能能源系统,能耗降低70%以上;采用韩国贴接嫁接育苗方式,有效提高了种苗抗性;引进以色列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节肥、节水70%,减药20%以上,1人就可管理600亩大棚的灌溉和施肥工作,亩均产值突破2万元。

“土地流转后我就近在园区打工,收入又高又省心。”今年61岁的高学文家有35亩地,往年只能种些小麦和玉米,辛苦一年收入并不多。2018年,他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了金伯利农场,自己再到场里打工,一年下来收入比过去一家人种地翻了一番。去年,金伯利农场实现了被流转土地农民全就业,农民户均收入5.2万元,比流转土地前户均收入增长2倍以上。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到现代智慧农庄标准化生产,巴彦淖尔正在借力科技“外脑”,集聚打造各类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和平台载体,以点带面,为农业生产示范打样。

整合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引进中科院傅伯杰、张福锁等30位国内顶级院士和专家,建立了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29个田园综合体和128个农牧业示范园区。

立足高起点,巴彦淖尔市以“河套灌区现代生态农牧业”为主题,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中美、中以、中俄、中奥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8.81平方公里,规划了双创综合体、食品科技园、生物科技园、农畜产品智慧交易园,聚集了“农、高、科”三要素;示范区130.93平方公里,规划为生态牧业区、数字农业区、总部商务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城市(中央)农业公园、全力打造西北地区农牧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品牌高地。

投资1.84亿元建设金伯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在已经建成的临河农场示范园区基础上,正在建设五原塔尔湖、隆兴昌,乌拉特前旗大佘太示范园区。今年主要示范种植贝贝南瓜、甜瓜、番茄、爆裂玉米等特色经济作物。

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10万亩的中国和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在乌兰布和沙漠全面开工建设,规划了精品设施农业种植区、蒙中药材种植区、优质牧草种植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矮化密植果树种植区和育苗中心,打造全国沙漠治理样板区。

投资1.8亿元建设中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其中核心示范区2000亩,推广辐射区5万亩,现在已建起12栋大跨度大棚,全部示范种植水果西红柿。

与奥地利番茄大王埃里克·什特科维奇先生共同打造中奥番茄产业园区,布局鲜食番茄全产业链。目前已建起联体大棚15亩,种植了35个番茄新品种;大田种植500亩,全部种植西红柿。

今年,巴彦淖尔市还牵手伊利、蒙牛先后启动了巴彦淖尔市·伊利集团高端有机乳产业集群样板项目——杭锦后旗10万头奶牛生态乳业园区、蒙牛集团中国乳业产业园西部中心10万头奶源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种好草、养好牛、卖好奶促进奶业振兴。

“一带一路”带动河套农产品走出国门

眼下是农产品加工的淡季,然而在内蒙古鼎业食品有限公司内依然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香气四溢,工人们正在操控筛选机精选葵花、南瓜籽仁,圆润饱满的籽仁产品流入包装袋,一批批优质籽仁产品正沿着“一带一路”源源不断走向中东、欧洲等市场。

鼎业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出口加工龙头企业,建起20万吨优质葵花籽出口生产线,创立了“葵先生”熟制葵花籽品牌,生产和销售的系列葵花籽、葵仁和南瓜籽已远销国内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葵花籽出口连续7年全国第一的记录,年均出口5万吨,出口额达到5亿多元。

鼎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聂长命说:“今年2月份受疫情冲击,企业生产和出口一度受到影响。在地方政府惠企政策支持下,我们迅速恢复了产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目前手里仍然有100多个订单,正在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

从“塞外粮仓”到“天下厨房”。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优越独特的农牧业资源禀赋,使巴彦淖尔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有机奶、无毛绒、脱水菜、向日葵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与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

物华天宝的巴彦淖尔,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让河套特色优质农畜产品成为“献给世界的友好食物”。

目前,巴彦淖尔市籽仁、番茄、脱水菜3个基地被商务部认定为农产品领域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市形成了籽仁、番茄、脱水菜、肉类、羊绒、枸杞深加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出口产业集群,拥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220家,约占自治区出口食品备案企业总数的一半。

如今,巴彦淖尔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合作,籽仁、番茄、脱水蔬菜、枸杞、羊绒、羊肉7大类46个品种的优质农产品,搭上“一带一路”发展快车,出口到全球五大洲93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巴彦淖尔市农产品出口贸易值达35.6亿元,同比增长18.2%,已经连续11年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平均每分钟就有7000多元的河套农产品走出国门。“天赋河套、世界共享”的旋律已全面唱响。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动“稳外贸”多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商务、交通、海关、银信等部门联动,帮助企业解决在用工保障、原材料供应、物流、通关、资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保障海外订单,力促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

据乌拉特海关统计,今年1至5月,巴彦淖尔市农产品出口额达19.1亿元,同比增长5.2%,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停产一个多月的前提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以向北开放为重点,巴彦淖尔市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全区首列中欧农产品班列,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封关运营,北开南拓、东联西进的全方位开发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2019年巴彦淖尔市对外贸易继续领跑全区,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5.9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如今,以绿色为底的巴彦淖尔,正在继续擦亮生态底色,厚植发展优势,向着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高歌猛进。

(本报记者吴海龙、张俊在、韩继旺、魏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