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稻菽千重浪,人间最美是丰收。秋分时节,“天下第一村”江阴华西村里,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谷颗颗饱满,火红的石榴粒粒甘甜,青山翠柏相迎,蓝天白云相依,仿若一幅五彩的画卷。
这绚烂的秋日画卷中,代表丰收的金色最是喜人。“去年,华西实现开票收入458.44亿元,交税9.37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9.05万元,是建村时的1707倍。”站在龙砂山北的华西高品质稻米基地旁,华西新市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眼里全是欢喜。
59年前,华西村建村之时,全村158家农户、667口人总共只有800亩耕地,交税0.85万元,人均年收入53元。在老书记吴仁宝带领下,华西村通过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创造了“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的发展奇迹,蜚声海内外。
2003年,吴协恩接棒担任村党委书记,面临的是用工荒凸显、环境污染加剧、土地成本提高等一系列新情况。他果断带领华西村“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传统转现代”。一方面,加快钢铁、化纤、棉纺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十年间,陆续关掉了普线、带钢、棒材等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仅钢铁部分就去产能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海上淘金、地下挖矿、参股银行、投资电竞、兴农贸市场、建光伏电站……传统产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三个板块齐发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排跑。今年,由华西投资的芯片公司,成功跻身全国多家知名手机厂商的供应商名录。
“天下第一村”,因产业而兴,因富民而名。“外人羡慕华西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华西人则想着小家、大家、国家一起富。”2004年加入华西大家庭的华西十一村党支部书记唐龙彪说,当初,20个周边村并入大华西时,都是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的贫困村。这些年来,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平整土地上千亩,新建独栋民宅3000多幢、公寓房3000多套,再加上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投入超过10亿元。如今,这些村子村民人均收入已从6000多元增长到三四万元。村里每年支出1亿多元为村民发放粮食补贴、养老金等各项福利。
“来华西整整20年,不仅工资、福利年年涨,还分到了3套房,包括1套450平方米的别墅。”领着记者参观自家的大别墅,来自贵州开阳县的华西村接待办讲解员何苇说,2017年华西村实施用人、制度、股份“三项改革”,不分本村村民、外来职工,一律规范竞聘、同工同酬。改革后,何苇的干劲儿更足了。
2006年至今,华西还累计为全国20多个省市培训农村基层干部50多万人次,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华西村委会副主任赵志初说:“华西坚持共同富裕,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今年7月起,一场“新时代华西精神”大讨论在华西村全面开启。众多意见建议中,有一条建议始终高居榜首:华西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
从1957年成立党组织,到1984年成立党总支,再到1989年成立村党委;从过去的“农村支部”,到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支部”,再到新世纪以来增加的“流动支部”“驻外支部”“私营支部”,鲜红的党旗始终在“天下第一村”高高飘扬。近年来,华西村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三农发展、乡村治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创新发展党员联户制度,95名骨干党员担任全村970户村民的联系人,每周入户学习、传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文件精神,倾听、讨论村民诉求,既拉近党群距离,又促进邻里和谐。
“华西精神从来不是说出来的,是靠华西人拼出来、干出来的。”吴协恩说,明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华西也将迎来建村60周年。高举旗帜跟党走,打造效益优良的“百年企业”、富裕幸福的“百年村庄”,华西的明天一定更加锦绣灿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马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