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看中国·河北之旅 三幅画作讲述廊坊交通方式的新旧变迁
来源:河北新闻网|0 | 2020-10-03 09:04:06

韩宝善今年78岁,是土生土长的廊坊人,也是一位“老铁路”,退休前在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工作38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廊坊城市的飞速发展,也用画笔记录下了家乡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近日,老人在不同地点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三幅画作,讲述了廊坊交通方式的新旧变迁。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韩宝善用画笔记录下了家乡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图为韩宝善向记者讲述画中的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霍相博摄

【画作一】

一张斑驳泛黄的纸上,一辆蒸汽机车正缓缓驶过一座小站——廊坊站。蒸汽氤氲,三角形的车站屋顶上立有4根不高的烟囱,站前的邮筒和站后的树木已难以分辨出颜色。左下角的“宝善即兴,1964.11.1,廊坊镇”,点明了它的创作时间。在韩宝善家中,老人向记者讲述起这张珍藏了56年的图画背后的故事:

【口述】

这座火车站是英国人在1895年主持设计建设的,当时还修建了一个过街天桥,连通铁路两边。1942年,我出生在当时还是安次县廊坊镇的西小街,离火车站不远。我打小就在这片玩,在汽笛的呜呜声中,数着一节一节的车厢。

最初停靠老廊坊站的还是蒸汽机车,铁路旁建有专门给火车加水的水塔,打的是深水井,水质很好。当时的老百姓喝不上这样的甜水,因此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铁路水塔水最甜,水源就在东营盘,唯一铁路自来水,市民看了真眼馋。”

1964年,我正式进入铁路工作,并画下了这座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火车站。

从天津到北京的铁路,这是两地之间唯一一座从市区通过的车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使这片区域成了廊坊早期的繁华地带——“三角地”。

【画作二】

弧形屋顶上,“廊坊站”三个鲜红的大字引人注目;屋顶下,是同样醒目的铁路标志;一列列流线型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犹如一条条巨龙,奔驰在北京南站与上海虹桥站之间……在京沪高铁廊坊站的站前广场上,韩宝善展开了他的第二幅画。

【口述】

2011年6月30日,随着京沪高铁开通,作为京沪高铁出京第一站的廊坊站也正式启用。这幅画就是我在当时画的。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现在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火车的运行时速由原来的40公里到80公里,飞跃到了350公里。作为一名老铁路人,如此巨大的变化在我看来真的是个“梦”。于是我在这幅画上写下了“京沪高铁连万家,朝发夕至追彩霞,日行万里不是梦,和谐复兴飞到家”的诗。

从廊坊坐高铁,20分钟内可到北京、天津,4个多小时到上海,交通越来越便利;从只有一个过街天桥,到现在的银河大桥、广阳桥、永兴桥等大立交桥,城市建设越来越好;从只有一家“大合作社”,到现在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四处可见的购物中心、大商场,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家,也从胡同里的平房搬到了小区的楼房,有电梯,也有“小桥流水”,到处干干净净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画作三】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施工现场,韩宝善打开了第三幅画:一架C919客机在天际展翅翱翔;机翼下,写有“廊坊临空经济区”“国庆中秋”等字样的圆形拱门透露着节日的喜庆气氛;飞机尾迹后,一条“大事记”时间轴贯穿左右;远处,塔吊林立,一片繁忙。

【口述】

这幅图是我新画的。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通运营,廊坊临空经济区也开工建设。每次路过这里,看到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场面热火朝天,听到头顶的飞机呼啸而过,我的内心都十分激动。

从只有一条铁路,到现在连接京津甚至世界的交通枢纽、门户城市,廊坊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高铁,也有了飞机,我这个老廊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是“飞速发展”。

现在,临空经济区正加快建设集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于一体的“五纵两横”综合交通网,又引来了那么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我相信我的家乡正朝着国际化都市发展。

(韩宝善/口述 河北日报记者霍相博/整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