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所有地铁站配备“救命神器” AED第一城会是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 | 2020-11-09 14:27:39

近日,北京市启动了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工作。根据相关安排,到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配备AED,80%以上的一线站务人员将通过培训取得AED设备急救证书。

AED是一种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如果心脏骤停的病人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在数分钟内使用AED,则有最大的生存机会,AED也因此被称为“救命神器”。

近年来,公共场所时有发生民众猝死个案,因为缺乏紧急急救设备导致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消逝。2019年11月,备受关注的艺人高以翔猝死事件中,现场如果有AED,年轻的生命极有可能获救。

一座发达的城市,除了GDP,在城市建设、保障体系方面等同样不能缺席。加大公共场所AED投放力度,是构建城市公共急救系统的重要举措之一。此次北京提出了明确的轨道交通配备AED时间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相关配备方面总体先行一步,谁将有望成为AED第一城?

深圳实现AED地铁全覆盖从国际的情况来看,美国是最早对公共场所AED设置进行立法的国家之一,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依法设置AED。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统计,美国每10万人的AED设备配备数量达到了317台,相比之下,中国每10万人AED配备数量还不足0.5台。

四大一线城市相对走在前列。AED在北京最早出现于2006年,首都机场为了第一时间有效救治患病旅客,率先在首都机场T1航站楼安装了AED。2019年10月的数据显示,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共安装AED设备69台,大兴机场安装AED设备40台。

2016年11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对提高上海社会急救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市民开展紧急救助,支持配置AED。

今年,上海44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市人大开展监督,推进政府加大AED的配置力度。据人大代表们的调研,上海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枢纽、体育场馆、商业中心、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计1400余台。距离2016年8月上海372台的数字,有明显上升,但上升速度和幅度十分缓慢。

以上海全市2428.14万人常住人口来计,每10万人拥有的AED数量约为5.77台。

2017年8月,广州在花城广场、广州塔、北京路、正佳广场等热门景点设置了AED,据广州日报当时的报道,这标志着在广州市公共场所设置AED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从当前的数据来看,深圳或许是表现最好的城市。2018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正式施行,将公共场所配置AED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等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中,为AED项目落实提供法律保障。

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完成1500台AED的安装配备,新一批2000台AED正在安装,尤其是深圳地铁所辖范围内共配备AED设备557台,所有车站的站厅层、站台层已实现全面覆盖。

根据央视新闻今年10月底的报道,目前,深圳市已在机场、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安装3500台AED,成功救治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仅19岁。

以深圳全市1343.8万人常住人口来计,每10万人拥有的AED数量约为26台。

AED推广、普及任重道远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的AED市场无疑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但在医疗器械业内人士看来,AED的推广和普及,大概率将会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目前还称不上到了一个市场快速发展期。

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安保科技总裁王双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在公共场所配备AED,但一台的价格最少在2万块左右,主要是依靠财政支出,各地在财政承压的情况下很难将投入重点放在这个方面,而且不只是购买的费用,还有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王双卫继而表示,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公共场所的AED仍然很大程度像是一种奢侈品,有更好,没有好像也说得过去。

对于公众而言,如何提高对于AED的知晓率和使用能力,同样是一个大问题。据《北京日报》报道,2015年8月16日,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首都国际机场突发心脏骤停死亡,令许多医务工作者唏嘘不已,因为首都机场就配有AED,若周围的人在第一时间及时使用,很可能可以挽救他的生命。

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近日介绍,根据我国法律规定,AED就是为非专业的普通公众设计的,经过培训的普通公众可以用,在120的调度下也可以用,但其实,在紧急时刻,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因为AED是安全的,而且它的指示非常清晰,风险非常小。

但普通公众往往有顾忌,譬如考虑是否有救助的必要,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担心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等。

一位资深马拉松跑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要增加AED设备之外,目前普通市民的应急意识、知识匮乏的问题更严重,政府、企业、市民等各方都应该重视起来,推动急救技能的普及。

陈志也呼吁,要通过大力推广急救培训,开展各种岗位培训,让大家掌握急救技能,公众也要积极参与,一个人一生中起码要拿出一天来参与急救技能培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