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财政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疫情冲击对民生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需要持续通过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资金直达机制、加强监督等系列举措,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全力保住基本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疫情发生以来,保基本民生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重点部署的工作。各地各部门着力加大基本民生保障,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包括农民工、贫困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的就业、收入、生活问题受到高度关注。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人均同比增长8.7%,社会救济和补助人均增长12.9%。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步恢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经济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还较大,对加强财政民生支出保障必须保持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民生支出,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民生政策。
从财政部统计看,前三季度,各级财政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扶贫、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4.3%、9.4%、8.2%。
财政收支将在相当时间内保持“紧平衡”状态,一些地方甚至会面临较大压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将节省下来的资金重点用于民生特别是解决民生难事、加大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要多渠道安排资金,积极保障地方财政保基本民生的财力。
在民生保障中,如何做到高效、精准至关重要。直达机制在今年宏观调控中发挥出突出作用,惠企利民成效不断显现。日前,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抓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同样,在民生领域,有必要建立民生资金直达的长效机制,确保资金精准直达受益对象,落到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
值得强调的是,在民生保障中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要有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量力而行,则是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民生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防止超越发展阶段和财力水平的现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围绕民生短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